第六十九期
如何理解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报告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这是我国资源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对于提升资源环境要素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解 读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是指,在政府设定总量管理目标和科学初始分配配额基础上,由各市场主体以实际使用或排放额同初始配额之间的差额余缺为标的,对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重要资源环境要素开展市场化交易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有助于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节约利用资源、推动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具有现实紧迫性。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严重短缺,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粗放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3倍,加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未来能源资源消费还会持续增长。通过市场化交易将资源环境要素价格显性化,成本收益内部化,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资源环境有价的理念,增强“节约有收益、浪费有成本”和“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集约低碳发展意识;二是有助于推动节能降碳相关技术、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市场主体根据自身节能降碳边际成本,以市场化交易形成的资源环境要素价格为指引,主动调整生产模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带动和扩大相关社会投资;三是相比于行政分解式、命令控制型的资源环境要素管理模式,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更为“柔性”,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权益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配置效率,将有限的指标动态配置给使用效率更高的主体,降低全社会节能降碳成本。
我国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已取得积极进展。排污权方面,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金额达到245.15亿元。用能权方面,目前我国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履约行业主要包括钢铁、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用水权方面,2016年设立中国水权交易所,到2021年底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2113单、交易水量34.97亿立方米。碳排放权方面,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上线以来,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水耗分别下降了26.4%、34.4%、45%,主要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了约58%,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能够取得这些成效,相关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建立健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总的看,我国对资源环境要素配置的行政性管控仍然较多,市场化、激励型办法需要不断健全强化。下一步,需要从5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强化总量刚性约束,优化完善配额分配方法,做到科学合理,体现奖优罚劣;二是要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三是要推动数据标准统一规范,加强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四是要健全交易制度和技术规范,完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五是要持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法治支撑和保障等。通过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交易的价格发现和优化配置功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来源:共产党员网)
文字:党委办公室
审核: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