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唐 主任医师
心血管病中心
夏季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季节!夏季是五彩缤纷的季节,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季节!下面我们从夏季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做一些提醒:
心 悸
高温湿热天气出现心悸(即:心慌)症状比较常见,首先与机体代谢加快,热量消耗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其次与出汗较多,电解质丢失较多出现低血钾症,都可以引起心慌,继而引发心血管问题。
血压波动
湿热天气容易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然而,当人体从室外高温环境进入室内低温环境时,血管又会迅速收缩,血压骤升。这些频繁的血压波动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糖、血脂水平变化
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患者来说,这无疑会加重病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液黏稠度增加
湿热天气易导致人体出汗增多,使得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加快。如果补充不及时,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另外一种情况,天气热人们会喜食生冷饮食,出现消化道的不适症状,比如胃脘胀痛、腹泻、食欲下降、纳量不足,血容量下降,血液黏稠,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梗死。黏稠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阻力增大,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血管疾病。
情绪波动
湿热天气还容易引发人们的情绪波动,如烦躁、焦虑等。这些负面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得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作息规律改变
夏季日照时间相对变长,昼长夜短,人们休息睡眠的时间相对变短,户外活动休闲时间变长;同时夏季蚊虫叮咬也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质量,都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
专家建议:马上进入三伏天(7月15日至8月23日),今年的伏天长达40天,是一年中最湿热的时间段,请大家引起重视!但是也不必担心,学会适应季节变化,运用四季往复对人体有利的方面,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作息时间的调整
清晨5点醒来,夜晚11点之前休息。虽然夏季昼长夜短,但是要尽可能保证有效夜间睡眠时间5至6小时,中午午休至少30分钟。以保障我们身体的休养生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很多人睡眠时间推迟到了子夜,十一二点以后才休息,加之手机信息联络的需求,往往会更晚,这样都会增加心脏、大脑、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尽量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
饮食方面的调整
夏季饮食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主,减少油脂的摄入,常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杂粮、瘦肉、鸡蛋牛奶、海鲜要适中;可以吃一些生津、消暑、利湿、开胃的食物,比如赤小豆、绿豆、薏米、莲子、苦瓜、芦笋、冬瓜等。牢记“病从口入”的原则。
活动方式的调整
适量的运动具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尤其是下肢的血液循环与我们的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四肢肌肉的适当收缩舒张改善末梢血液循环,避免长坐久站。但是夏季不建议剧烈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瑜伽等,活动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自身的运动机能。切记“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应。
精神状态的调整
“心静自然凉”!心夏相应,五行均属火,心火上扰于脑,人们往往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心烦意乱等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提醒自己“放松”、“冷静”,头脑冷静才能开启自己的智慧,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冬病夏治的必要性
1、对于阳虚人群、年老久病、虚寒性体质人群,心血管病属于“心阳虚、心气虚”的人群。
2、对于心慌、胸闷、胸痛、肩背部困痛、咳嗽、气短、乏力、出虚汗、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浮肿、夜尿次数增多、失眠多梦、腹痛怕冷、手足凉、精神萎靡、内心烦闷、反复感冒、消瘦等症状。
3、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缓、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
4、方法: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温灸刮痧、督脉灸等。紧紧抓住“夏季补阳,能治大病”的自然规律。
专家提醒:有心血管基础病患者注意事项和就诊须知: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的患者,在炎热的夏天,如果出现明显的头晕头痛、胸闷胸痛、气短气喘、恶心腹泻、多汗乏力、心悸失眠、颜面水肿、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往往提示存在心血管病发作或加重,应迅速就医,不能麻痹大意,存有侥幸心理而延误病情。
贴敷时间
伏前加强:2024年7月5日—7月14日
初伏:2024年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2024年7月25日—8月3日
中伏加强:2024年8月4日—8月13日
末伏:2024年8月14日—8月23日
末伏加强:2024年8月24日—8月30日
适宜人群
阳虚人群、年老久病、虚寒性体质人群,心血管病属于“心阳虚、心气虚”的人群。
适宜症状
心慌、胸闷、胸痛、肩背部困痛、咳嗽、气短、乏力、出虚汗、头晕、头痛、耳鸣耳聋、浮肿、夜尿次数增多、失眠多梦、腹痛怕冷、手足凉、精神萎靡、内心烦闷、反复感冒、消瘦等症状。
适宜疾病
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缓、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
贴敷地点及咨询电话
贴敷地点:门诊楼10层 心血管病中心 中医护理门诊
咨询电话:0351-8618566
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是山西省政府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重点专科。中心京晋专家云集、人才梯队合理、医疗技术精湛、护理质量优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为中心顾问,首都名医、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史大卓教授为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心目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是中心的精神守护,突出显示“西医不落后、中医有特色”是中心的服务宗旨。
心血管病中心由心病一科、心病二科、心病三科、CCU、介入诊疗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心脏功能检查室和中医特色治疗中心等组成。中心开展心血管介入急救绿色通道,可迅速及时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急危重症;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均具有良好疗效;开展包括穴位贴敷、温灸刮痧、气交灸、耳穴压豆、药物灌、拔火罐、艾灸、隔姜灸、雷火灸、中药定向透药疗法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技术,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在助力患者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有明显优势。
心血管病中心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诊疗特色,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形成了完善的诊疗体系,形成全程的中西医结合心脏疾病管理体系。
文字:心血管病中心 刘建唐
排版:宣传科 康曦
审核:宣传科 袁晓霞
图片来源:摄图网